从今年7月1日起,《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将开始实施,7000种商品开始削减关税。专家提醒国内企业,必须关注《协议》实施所带来的市场新变化,早作准备,争取主动。
根据协议,从今年7月1日起,双方将按照商定的时间表全面启动降税进程。中国和东盟中的6个老成员(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将在2010年把绝大多数正常产品的关税降为零,东盟4个新成员(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则可在2015年将绝大多数正常产品的关税降为零。双方可以保留的少数敏感产品的关税水平也被约束和削减。
今年7月1日后,对泰国而言,农产品中的橙汁、咖啡、茶叶、香料、糖、油脂、蔬菜等,以及工业品中的塑料、橡胶制品、纺织品、玻璃制品、钢铁制品、机电产品、汽车及零部件等都是降税的主体。其中,胡萝卜、香菇、肠衣、蘑菇罐头、水果罐头的进口关税将从60%降至20%;汽车零部件则从40%以上降至20%。
此外,印度尼西亚汽车零件目前的进口关税税率是15%,按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安排,2007年1月1日将削减至8%,2009年1月1日削减至5%,2012年1月1日削减为零。在2003年,我国向印度尼西亚出口的汽车零件仅有1200万美元,现在由于对方削减汽车零件进口关税,中国汽车零部件的竞争力将有所提高。
2004年11月,中国与东盟双方共同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从而正式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进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将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