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唐宋時稱明州,元時稱慶元,明初改稱今名)地處東海之濱,三面際海,南通福建﹛廣東,東接日本,北与朝鮮半島相望,自古有"海道輻湊之地"之稱,古代又有"東南之要會"之稱﹛自唐以來成為我國對外,特別是与朝鮮半島諸國和日本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港口城市之一﹛
宁波在五代時已設有近代海關的萌芽形式--博易務﹛到了宋時,出現了近代海關的雛型--市舶司,并一直延續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其間几經沉浮﹛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宁波設立浙海關,當時稱浙海鈔關,正式以海關名稱取代過去的"市舶司"名稱﹛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外國商船只許在廣州一地貿易,浙海關被關閉﹛
鴉片戰爭失敗后,宁波被列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海關主權逐漸喪失,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海關﹛1941年4月,宁波淪陷,第二年,浙海關被日寇接管﹛1943年,在原浙海關常關舊址成立"海關轉口稅宁波征收所"﹛1948年,浙海關划歸江海關管轄,更名為江海關宁波分關﹛
1949年5月,宁波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宁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江海關宁波分關﹛1950年3月,江海關宁波分關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海關宁波分關,同年12月又改組為上海海關宁波支關﹛1951年12月,上海海關宁波支關撤銷﹛
1978年9月23日,為适應宁波港對外開放的需要,經國務院批准重新設立,并于次年正式開展海關業務工作,1995年1月1日起調整為直屬海關總署領導﹛80年代以來,宁波相繼成為沿海港口開放城市﹛國家重點開發地區﹛計划單列城市,使宁波海關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机遇﹛海關机构与人員都有大幅度增加,現有內設机构15個,派駐机构5個,下轄5個隸屬海關(籌備處)﹛宁波海關現監管區域為宁波市行政區及其海域,是一個以海運貨物監管為主,業務門類齊全的綜合性海關﹛2002年,宁波海關共監管進出口貨物5607万吨,進出口貿易總額214.3億美元,征收稅款119.1億元﹛進出口貨運量在全國41個直屬海關中居第8位,征收稅款居第9位,人均征稅居全國海關第二﹛
目前宁波海關已從對單純一般貿易進出口貨物實施監管的小關發展成為一個以海港為主,兼有空港和陸地轉關貨物的監管﹛行郵物品監管﹛保稅貨物監管﹛統計﹛查緝走私等業務門類齊全的綜合性直屬海關,使古老的宁波海關煥發出蓬勃的生机﹛宁波在以上海為中心的整個長江經濟帶開發中的地位已得到進一步的确認,正大步邁向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宁波海關必將在這一進程中作出應有的貢獻﹛